鱼病防治用药知识(二)

2016-06-02  来自: 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2323

鱼病防治用药知识(二)

 二) 给药方法与施药技术

 

不少从事水产动物养殖的人员在水产用药物的使用上存在许多误区,不正确地使用水产用药物,不仅影响会药物的疗效,贻误治疗的时机,还可能导致药物对水产动物机体和养殖环境的污染。

(一) 治疗方法的选择

对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拌药饵投喂法、浸泡(药浴)法、注射法和局部涂抹法等。拌药饵投喂法和药液浸泡法比较适用于需要大批量处理的治疗对象,而注射法和局部涂抹法则只适用于观赏鱼、繁殖用亲鱼等能实行个体管理的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选择治疗水产动物疾病的适宜方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根据患病水产动物的状况

患病后的水产动物的摄食量一般都是趋于下降的,游泳的速度也变的比较缓慢,常出现离群独游的现象。对于食欲严重衰退的水产动物群体,即使将药物拌在饲料中投喂,也只能是尚未丧失摄食能力的水产动物能吃进药饵,因此,难以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具有摄食能力的水产动物吃进了过多的药饵,还可能会导致药害现象的发生,而如果摄食药饵量太少,由于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不能达到抑制病原体的药物浓度,就不仅不能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还有可能导致病原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此外,未被水产动物摄食的药饵,可能在水体中不断地释放药物,还会对养殖水体中的微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采用拌药饵投喂的给药方式时,一定要考虑患病的水产动物是否还有摄食能力。

2 根据病原体的特性

细菌、细菌、真菌和各种寄生虫都可能成为水产动物的病原体,而能治疗百病的药物是没有的。因此,在采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之前,必须要首先确认病原,对疾病作出正确地诊断。

对于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没有药物能进行有效的治疗。对患病毒性疾病的水产动物用药,主要目的是在于为了控制病原性细菌对水产动物的二次感染。对于由病原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一般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注意针对患病水产动物究竟是全身性感染还是局部感染,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如对于鳗鲡的爱德华菌病,由于病原菌可以通过血液在全身流动,所以采用在饵料中拌药物投喂的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车轮虫病和体表寄生虫病,由于寄生虫寄生部位是鳃和体表,药物能直接接触到病原体,因此,对这些疾病的治疗采用药液浸泡法是比较适宜的。

由寄生虫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在体表寄生的原生动物、大型吸虫和甲壳动物等,采用药液浸泡法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对于寄生在水产动物的消化道的棘头虫、线虫等体内寄生虫,必须采用拌药饵投喂的给药方式,才有可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3 根据药物的类型

能溶于水或者是经过少量溶媒处理后就能溶于水的药物,不仅可以作为拌药饵投喂的的药物使用,同时也是可以作为药浴用药物使用的。但是,对于不溶于水的各种药物就不能作为药浴用药物。既能用于拌药饵投喂又能作为药浴用的药物是很少的,药物的生产商是根据药物的使用途径和方式制备的不同剂型,在选择和使用某种药物时,必须认真地阅读使用说明书。根据药物不同的剂型,有些药物在消化道内不易吸收,而比较易于通过鳃吸收,因此,了解各种药物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是很重要的。

(二) 选择药物的依据

1 依据药物的抗菌谱

从患病的水产动物中分离病原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和鉴定其种类后,根据不同药物的抗菌谱,就可以大致明确什么抗菌药物可能是治疗某种疾病的有效药物,首先可以从药物的抗菌谱中选择病原菌比较敏感的几种抗菌药物。

最近,人们注重将具有较广抗菌谱的抗菌药物作为水产用药物的研究开发对象,即希望用一种药物就可能对多种病原菌有效。现在,已经研制出来了一些同时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病原菌都有抑菌作用的药物。

2 感受性的测定

如果选用的抗菌素对某种致病菌没有抑制作用,使用后就不可能获得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然而,即使某种抗菌素能抑制某种致病菌,不同的致病菌对同一种抗菌素的感受性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为了达到药到病除或者获得对疾病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筛选病原菌敏感的抗菌素作为治疗水产动物疾病的药物是很有必要的。现在,研究者们采用在养殖现场分离到的水产动物致病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时,已经发现有些菌株对某些抗菌素失去了敏感性,或者感受性已经下降了,这就是因为病原菌对这些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

病原菌对药物的感受性一般都是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即每升(L)培养基中的抗菌药物以毫克(mg)表示,作成倍比稀释系列,当接种在培养基中的病原菌被完全抑制的药物浓度,即为表示药物对致病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测定从患病水产动物中分离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是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但是,开展这个工作要求有一定的试验条件,而且要求操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试验技能,因此,尚不具备这种试验条件的养殖单位和个人可以委托有条件的研究单位协助完成这项工作。

3 抗菌素的作用方式

在药物疗法中使用的各种抗菌药物都是能对细菌的细胞产生作用,而对水产动物和人体的细胞不会产生危害的,这是因为药物具有选择性毒性的缘故。在选择抗菌素类药物作为水产动物疾病的药物时,首先要了解这种药物的作用原理。除了要明确该药物的作用原理外,还应该弄清楚药物对病原菌究竟是抑菌作用还是杀菌作用,这些问题对于确定药物的投予量和投予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对病原菌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的机制有所不同。使用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后,病原菌的数量不会减少,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以有效的药物浓度并保持一定的时间,因为药物只能抑制病原菌的增殖,最终还要依靠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的作用使疾病痊愈。而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则是通过直接杀死水产动物体内的致病菌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由于抑菌和杀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使用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就必须要使药物的有效浓度在水产动物体内维持一定的时间,需要准确计算初次用药量和再次使用的维持量。使用杀菌作用的药物,则不需要考虑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维持一定时间的杀菌浓度。

在抗菌类药物中,通常将磺胺类和抗生素类药物定为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而将呋喃类药物定为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不过,当大剂量的使用抑菌性药物时,其药物也会显示出杀菌效果。所以,药物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只是使用剂量的差异,而不存在本质的不同。

4 第一次选用药物和第二次选用药物

在水产动物的养殖过程中,由于多次使用同一种药物,会导致病原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最后形成具有抑、杀菌效果的药物越来越少局面。如果通过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在疾病的治疗初期就选用病原菌最敏感的药物,就可能随着病原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而无法再获得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使用药物治疗水产动物的疾病之前,就应该根据药物的种类和特性,决定不同药物的使用顺序。譬如,将磺胺类和抗生素类等比较容易引起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作为第一次选用药物,而将对已经产生耐药因子的耐药性病原菌也有杀菌效果的合成抗菌药物,如萘啶酸、噁喹酸和吡咯酸等作为第二次选择用药物,只对第一次选择药物失去疗效的情况下使用。在决定使用药物的顺序时,是能将磺胺类药物作为第一次选择用药,抗生素类药物作为第二次选择用药,而将各种化学合成药剂作为第三次选择用药,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种用药顺序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实践中也不是的。

虽然病原菌对萘啶酸等第二次选择用药物不会产生耐药因子,但是病原菌能很快获得对这些药物的短期耐药性,因此,在实际防治水产动物疾病时,应该严格控制这类药物的使用次数。当第二次选择用药物失去效果后,还必须从第一次选择使用的药物种类中筛选有效的药物,由于病原菌对药物的耐性程度每年都会不断的变化,当磺胺类和抗生素类药物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病原菌又可以恢复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

(三) 药物治疗

1 拌药饵投喂药物

1投药的标准量

首先,要根据药物的种类决定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本用药量,在各种水产用药物的使用说明书中经常可以看见“按每公斤鱼体用××毫克药物,拌和在饲料中……”或者“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的药物……”的表达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标准用药量,是指对水产动物的单位重量或者单位饲料中添加药物用药的量,与实际用药量“标准用药量×饲料总重量(公斤)”之间是有差别的。

根据水产动物重量计算标准用药量虽然在水产动物养殖的实际生产中,计算标准用药量有各种方法,但是,只有根据水产动物的体重计算标准用药量,才是正确的方法。这是因为在现代水产动物养殖生产中,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需要经常对养殖的水产动物按规格进行选择,将规格相同的个体饲养在一起,因此,即使对于实施群体饲养的水产动物,其个体间的摄食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所谓标准用药量,就是根据不同的药物种类,对水产动物投药后能在短时间内在其体内上升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并能维持一定时间的药物剂量。如果超剂量地对水产动物给药,使水产动物体内的药物浓度高于有效药物浓度,只能使水产动物机体受到药物的伤害,而对于疾病的治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与此相反,如果给药量过少,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不能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尤其是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就难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为了推测饲养在水体中水产动物的总重量,可以根据在放养时记录的总数,与每次对水产动物进行选别时的统计数字进行核对,并根据每天的投饵量和死亡数量等进行校正,就不难获得相对准确的数据了。

将药物添加在饲料中的条件如长时间用饲料饲养的鲤,在体重和水温等条件稳定的情况下,鱼体每天的摄食量是比较稳定的。根据水产动物体重确定投饵量,通常以投饵率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水产养殖生产中制定的投饵率表是不能根据水产动物的饱食量计算的,而是应该根据水产动物能出现的饵料效率的投饵量计算的,因此,一般按水产动物饱食量的80%计算为宜。

对于每天的投饵率固定的水产动物,将投喂药物的标准量采用在饲料中的添加率表示,也与按水产动物体重计算的标准用药量具有相同的意义。譬如,磺胺类药物的标准用药量按水产动物体重计算一般是每公斤100毫克,如果是在饲料中按0.5%的比例添加药物,再按2.0%的投饵率投喂水产动物,就正好合适,而如果将这种药饵的投饵率提高到3.0%的话,按水产动物体重计算就已经达到了每公斤150 毫克的用药量。标准用药量、投饵率和添加率的关系如表1所示。

鲤、鲫、草鱼和团头鲂等鱼类的投饵率一般均比较稳定,按照表1的方式制定标准用药量、投饵率和药物添加率之间的关系表是可能的,但是,对于翘嘴鳜等以鲜活鱼类为食的鱼类而言,就难以制定出这样的投饵率表了。

 

1 标准用药量、投饵率和添加率之间的关系(根据水产动物体重计算的标准用药量和投饵率可以知道药物在饲料中的添加量)

投饵率                           药物在饲料中的添加率(%

           ———————————————————————————————

%         0.01        0.05        0.1        0.5        1         5

5             5*         25         50        250       500      2500

4             4          20         40        200       400        2000

3             3          15         30        150         300        1500

2             2          10         20        100         250        1000

1             1           5         10         50       100         500

* 按每公斤水产动物体重添加药物的毫克数(mg/kg .鱼体重)。

 

2 药物的剂型与饲料

水产动物的饲料大致可以分为人工配合饲料和鲜活鱼虾等动物性饵料,前者又可分为粉状和颗粒状两种,后者就可能是直接利用鲜活鱼或者用鲜鱼作成的鱼糜。拌药饵投喂法就是要将药物混合在饲料中投喂,为了避免药物的损失和让水产动物能摄食药饵,使用者必须熟知药物的剂型和饲料、饵料的关系。

1)脂溶性药物制剂 

不溶于水的药物制剂虽然可以与任何种类的饲料和饵料混合使用,但是,根据饲料和饵料种类的不同药饵的制作方法有所不同。在配合饲料中,如果是将药物拌在颗粒和微粒饲料中,可以首先采用相当饲料重量的5.0~10.0%油(鱼油)与药物充分混合,然后将颗粒饲料加入其中混合,使油和药物的混合物吸附在饲料的表面,阴干20分钟后投喂,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粉状饲料和鱼糜可以将准备好的药物直接混合在其中即可。

2)水溶性药物制剂 

能溶于水的药物制剂可以直接用水稀释后,将颗粒饲料放在其中并稍加搅拌,随着水分被吸入饲料内,药物也被吸附在饲料上。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微粒饲料,由于颗粒比较小,遇水后颗粒很容易散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将药物用水稀释后,首先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搅拌成稀糊状后,再与微粒饲料混合。对于粉状饲料可以直接加入用水稀释后的药液中搅拌成糊状,作成块状药饵后投喂。由于鲜鱼和鱼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与药液混合后容易流失,一旦投入水中后其中的药物可能很快地散失到水体中,很难被鱼体摄入其体内。

因此,水溶性药物制剂添加在颗粒饲料中比较适宜,而不宜直接添加在鲜鱼和鱼糜中。在鲜鱼和鱼糜中添加时,需要采用粘附剂等措施,尽量防止药物流失。

3)药物散剂 

在药物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乳糖、酵母粉等作成的制剂,成为药物散剂。在水产动物中的药饵中,当饲料的比例过大时,就会妨碍消化管对药物的吸收。因此,在制作水产动物的药饵时,应该注意尽量提高药物在药饵中所占的比例。

磺胺类药物添加在不同饲料中的效果如表2所示。

 鱼病防治用药知识



关键词: 鱼病防治用药知识